導語:《后漢書》中的“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以及《漢書》中的“充國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這兩句古言中均涉及“乞骸骨”,那么乞骸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嗎?
乞骸骨是什么意思

乞骸骨,顧名思義,請求使骨髓歸葬于故鄉之中。即:自請辭退,告老還鄉。多指古代官吏因為年事已高而向上遞交辭呈,請求辭退自己,求得老年歸回老家安享晚年。
關于乞骸骨有一個小故事,傳說在西漢時期,太子太傅疏廣年事已高,因此向皇帝提交辭呈,求得告老還鄉,好在老家安享晚年,以保證自己的一把老骨頭可以葬身于老家。他的請求得到了皇帝的批準,因為他一生效力于朝廷,不辱使命,功成身退,因此被人尊稱“賢大夫”。
乞骸骨和致仕的區別
乞骸骨指年事已高,回家安度晚年;致仕指交還官職,即退休。二者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乞骸骨是主動遞交辭呈,表示回到老家養老,而致仕則是官吏到達一定的年齡而退休。在古代,致仕的年齡一般為七十歲,如果患有疾病則可以提前退休。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一個是主動提前離開,一個是到達一定年齡而被動退休。
古人關于死的說法
1. 崩:在古代,“崩”用來形容帝王、天子、太后的死亡。我們經常在電視里看到“皇帝駕崩”這種表達方式。
2. 薨:古代稱官職較高的官吏的死為薨,比如:魯襄公薨之月。
3. 卒:一般用來形容高級官員的去世。
4. 不祿:古代稱士死而身亡為不祿。
5. 死:古代稱官階較低的官吏、庶民的去世為死。
6. 殤:用來形容未成年的死亡。殤分為長殤、中殤、下殤和無服之殤。
7. 殞:泛指死亡。
8. 縊:指絞死或者吊死的人。
9. 圓寂:專指和尚的去世,也可以成為“坐化”。
10. 犧牲:指英雄壯士的死亡,也可以成為“捐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