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四大經典著作,其中就有聞名于世的《黃帝內經》。奇書《黃帝內經》分為《靈樞》和《素問》兩大部分,這兩大部分包括了病因、治療方法、穴位、針灸等方面。雖然《黃帝內經》成書于幾千年前,但內容不僅翔實可考而且很多內容在今天仍能夠幫助病人治病,所以這本書又被稱為千古奇書。
黃帝內經分為哪兩部

《黃帝內經》分《素問》和《靈樞》兩部分。這兩個部分的大致內容相同,都是說傳統中醫所涉及的腑臟、學位、病因和療法。但兩本書在內容呈現方面還是有較大不同的。《素問》部分之所以被稱為“問”是因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都靠問答來體現的。針對某一病癥,《素問》會描述具體的病情反應,然后再根據病情分析病因,最后做出診斷并寫上治療方法。這樣的醫書直白可觀,大部分識字的人都可以讀《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誰寫的
對于《黃帝內經》的成書時間,從我國的漢朝開始就有學者開始不斷爭論。有的說是黃帝寫的,所以取名《黃帝內經》。也有人說此書成書于戰國時期,因為書中對藥物的名稱和戰國時期是一致的。司馬光和朱熹都贊同成書于戰國時期。還有的認為《黃帝內經》足足二十多萬字,成書于戰火紛飛的戰國不太現實,可能成書于西漢時期。在這三種說法中,《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是得到最多學者支持的一種說法。但也有人說,《黃帝內經》這樣一個大部頭著作,不可能是哪一個朝代單獨能夠完成的,很可能是后人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地增減革新才有了今天的這本奇書。
黃帝內經為什么是奇書
因為《黃帝內經》不僅僅是中國第一部能夠對人的生理進行系統性看待的醫書,而且這本書除了說人的病癥以外,更有囊括宇宙規律的養生法則。《黃帝內經》把人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所有活動都不能脫離自然而單獨存在。因此《黃帝內經》里不僅有醫學內容,更是將醫學和哲學融合在一起。《黃帝內經》更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是一本醫書,但它更多的是在說如何才能不生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由此可見編寫《黃帝內經》的醫者的寬廣胸徑。作為我國的第一部中醫理論典籍,《黃帝內經》才是真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