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鸚鵡(Opaline),屬于面類鸚鵡。1997年起源于美國,第一只閃光牡丹鸚鵡是由一對帶黃化基因的綠桃公配綠桃母 孵化變異而來,之后在美國的鸚鵡專家和愛好者共同努力研究下,最終能夠穩定遺傳下來,成為一個獨立品種。閃光鸚鵡,其最顯著的特征是面類的面具顏色擴展到腦后,達到整個頭部是同一個顏色,還有尾巴的尾羽是一個顏色(面類鸚鵡的尾羽有幾種顏色),而且閃光鸚鵡的尾羽跟頭部的顏色是一致的。閃光鸚鵡有3種大體的顏色。面類有紅面、金面、白面,所以閃光鸚鵡就有紅頭、金頭、白頭;細致再提一下白頭,由于白面類的鸚鵡,有分金頂和銀頂,所以白頭也有兩種:一種偏黃,一種偏白。而且跟面類一樣,越成熟,顏色就會越鮮艷。(比較純的白頭,在一歲半以后會整個頭是雪白的。)
牡丹鸚鵡亦稱“情侶”鸚鵡。屬鸚形目,鸚鵡科,計有9個品種,均產于非洲。中國目前最常見的品種,多為費氏牡丹、桃臉牡丹、面罩牡丹三種,分為兩大類產生的品系來培育劃分,統籌分為“頭類”和“面類”。即費氏牡丹、面罩牡丹劃分為“頭類牡丹”;桃臉牡丹劃分為“面類牡丹”。在國內尤其是臺灣地區,飼養者一般習慣性把牡丹鸚鵡分為牡丹、小鸚兩種類型,或直接以“頭類”或“面類”來區分。
這兩種類型的明顯差異在于,頭類牡丹是由“費氏”和“面罩”品種演化及變異而來,比如由“費氏”原種產生的彩虹、花翅、普蘭灰頭、白玉、黃金絲、綠金絲、碧云天。“面罩”原種產生的普蘭黑頭、墨水藍黑頭、紫藍黑頭、天空藍黑頭、墨黑頭。(面罩類除綠黑頭與墨金玢,其余的,嘴殼在幼年時是淺黃色,至成年后會過渡成淡粉色)
牡丹鸚鵡有情侶鳥之稱,國內現有9個品種,為較珍貴的人工繁育鳥。常見的品種有琉璃腰牡丹鸚鵡(棕頭牡丹鸚鵡)、黃領黑牡丹鸚鵡(黑頭牡丹鸚鵡)、金紅桃牡丹鸚鵡(桃臉黃牡丹鸚鵡)、小櫻哥牡丹鸚鵡(桃臉綠牡丹鸚鵡)及藍牡丹鸚鵡等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