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魚是海魚,學名是“黃鰭馬面魨”(Triacanthus blochii )又叫馬面魚,潮汕俗名:迪仔、剔皮魚在上海和閩浙一帶稱橡皮魚,在北方稱豬油、皮匠魚、面包魚、燒燒角。因為魚皮堅韌,加工時容易完整剝掉,所以又被叫做剝皮魚。

剝皮魚為我國東南沿海春汛生產的主要獲物之一,且產量大。漁期從12月中旬至翌年4月份。鮮魚經剝皮、去頭、 去內臟稱為“三去馬面魚”,再去尾鰭、背鰭后稱“四去馬面魚”或 叫“白肉’’。暢銷各地,很受群眾歡迎。

剝皮魚除鮮銷外又是做美味魚干片,獅魚罐頭的主要原料。其魚骨可做魚排罐頭,頭、皮、內臟等可做魚粉。剝皮魚是一種溫暖性近底層魚類,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南、黃、渤海,朝鮮和日本,也見于南非。不僅產量高,而且魚汛比較集中,其主要汛期在2月上旬至5月下旬。

目前以我國東海的產量為最多,最高年產量已達25萬噸左右,已成為我國僅次于帶魚的第二位的海洋經濟魚類品種。剝皮魚富含多種胺基酸,其營養容易被人體吸收,因此對于老人、發育階段的孩童、體弱多病及有腸胃疾病患者而言,很適合作為補充營養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