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和于丹不是一個人,這兩位可是在國學上成就不小的人,蒙曼和于丹兩位都是大學的教授,之前通過上《百家講壇》時獲得了不少的關注度。這兩位研究的領域就不一樣,蒙曼是隋唐歷史,而于丹則是傳媒。在上《百家論壇》時候,于丹的講解就比較的不大靠譜了。記得有一個畫面是這樣的,于丹在講解自己論語的心得,然后談到了曾點。

但卻把曾點和他的父親曾參混為一談了,把這兩個人說成了是一個人,但很明顯這兩個人不是同一個人,大學教授犯這樣的錯誤其實真的是不應該啊。畢竟連人物自己都沒有分清竟然開始談起了國學,這真的是讓人非常的無語。而且在講理這一方面,于丹講的理往往和心靈雞湯差不多,喝多了是有毒的,而且講的道理可能聽著非常好,但實際上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作用。

記得一次于丹談到霧霾的時候就說我們不能單方面的抗拒霧霾,我們應該對霧霾有好的心態(tài),不要去抗拒,去擁抱去接受,去用我們的心感受霧霾。這個話說的其實真的讓人挺無語的。而且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蒙曼的國學水平更高,那就是上的節(jié)目,蒙曼上了央視的詩詞大會,央視成語大會和央視猜謎大會的解說人,反觀于丹就不一樣,于丹基本上沒有什么節(jié)目可以上。

蒙曼在詩詞大會上的點評很到位,娓娓道來,給人以人生的智慧。而于丹則不一樣,她選擇的論語、莊子之類的話題,基本務虛。但她靠的不是扎實知識、獨特的見解,而是專注于別具一格的講授方法。她的講授方法,具體來說,就是說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之”的抽象概念,大幅度的扭動肢體動作,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排比句連篇的夸張表達方式。讓人咋一聽,好像頗有點與眾不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