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公元前194年)一稱戚姬,名懿,下邳(今江蘇邳州)人,祖籍秦末漢初定陶(今山東定陶),是漢高帝劉邦的寵妃,曾隨劉邦征戰(zhàn)四年,她也是西漢初年的歌舞名家,她擅跳“翹袖折腰”之舞,從出土的漢畫石像看來,其舞姿優(yōu)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當(dāng)?shù)募记桑一臃睆?fù)。戚夫人舞時只見兩只彩袖凌空飛旋,嬌軀翩轉(zhuǎn),極具韻律美。戚夫人還長于鼓瑟,節(jié)奏分明,情感飽滿細(xì)膩,劉邦聽之常不由自主地隨聲唱和,高興時,兩人開懷大笑,憂傷時則相對唏噓不已。

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本山東定陶人,是西漢初年擅長歌舞的名姬。戚夫人多才多藝,會鼓琴、歌唱,精于舞蹈。既會跳當(dāng)時流行、劉邦又極喜愛的楚舞,又擅長翹袖折腰之舞。所謂翹袖折腰之舞,看來不是某個舞蹈的專名,而是一種以舞袖、折腰為主要動作的舞蹈,是注重腰功與袖式變化的舞蹈形式。從漢畫像磚石所見,多為舞袖、折腰,這是當(dāng)時常用的舞蹈動作。

劉邦常與戚夫人在宮中歌舞作樂。相傳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出宮后曾講,每年正月十日,戚夫人等共入靈女廟,祭神歌舞,吹笛擊筑,歌《上靈之曲》,接著相與連臂踏地為節(jié),歌《赤鳳凰來》。到了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連愛。這很像民間迎神賽會時群眾性的娛樂歌舞活動,相與連臂踏地為節(jié)」是人們手臂相連,一面唱歌,一面腳踏著拍子舞蹈,有如唐代的踏歌。

高祖駕崩后,呂后大權(quán)在握,隨即把戚夫人囚于永巷,剃其頭發(fā),使戴枷鎖、穿褚紅囚衣,罰其服舂米的勞役。戚夫人因而作歌自嘆:“兒子為國王,母親為奴隸,終日舂米到薄暮,常常與死亡為伍!母子相離三千里,要找誰來告訴你?”呂后聞之大怒:“居然想要靠你的兒子?”于是設(shè)計毒殺了劉如意。

劉如意死后,呂后使人挖去戚夫人的雙眼、熏聾其耳、灌藥致啞、斷其手足,然后丟進茅房里,命名為人彘,意即如豬之人。呂后故意命宮監(jiān)引漢惠帝去看人彘,惠帝得知那是戚夫人后悲痛大哭,大病一場,對呂后說:“這種事不是人作得出來的。兒臣是太后的兒子,終究沒有辦法治理天下。”此后,惠帝日夜飲酒作樂,不聽政事,并且因而致疾,在位7年后駕崩。

由于戚夫人最后慘死于茅房,因此在中國的秦、豫和冀等省不少民眾視之為廁神,每逢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有在家中廁所外祭祀戚夫人的習(xí)俗。明馮應(yīng)京《月令廣義》正月令,記載:“元宵請戚姑之神。蓋漢之戚夫人死于廁,故凡請者詣廁請之。今俗稱七姑,音近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