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在三國中從來都是扮演著反面形象,奸詐、狡猾與劉備的仁義總能形成鮮明的對比。據說,早年間說書人在客棧說三國,講到劉備戰敗群眾都是一臉擔心、可惜,而講到曹操失敗之時大家總是一片歡呼。但是經過了這么多年,大家早已不再帶有色眼鏡看曹操,甚至喜歡曹操的人也不在少數。

曹操出身豪門,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身為宦官之后,盡管出身豪門,但在圈子里仍是別人看不起的對象,這也激勵著曹操的積極進取,年少時的他酷愛讀書,尤其是軍事著作,書法、詩歌等也有涉獵,而且武藝高強。

雖然如此,但在普通人眼中,年輕時候的曹操卻是個不學無術、游手好閑的角色,只有梁國的喬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颙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陽的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此據《后漢書·許劭傳》 ,《三國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孫盛《異同雜語》及《三國演義》小說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演義中,曹操持七星刀刺董卓不得,逃亡途中,暫居故人呂伯奢家中,聽到他的妻子磨刀宰畜生的聲音,疑心大作,拔劍殺光呂伯奢全家,之后發現錯殺后,說了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這里也是曹操在民眾眼中黑化的源頭。而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呂伯奢這個人,那是在南北朝時期,有個叫裴松的人給三國志作了一個注,收集了一些傳聞中的三國歷史,其中有一條這樣寫道: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孫盛《雜記》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寧可我對不起他們,不能讓他們對不起我。這也是曹操走投無路的惜命之計,最多也就是體現了曹操多疑的性格。可要是加上天下兩個字那意義就大變了,不過這也呼應《三國演義》中“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話。不可否認,曹操是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后世也多有褒獎,如:李瓚:“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司馬光:“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閑,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群雄,幾平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