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庶長贊襄國君,大體相當于早期丞相;右庶長為王族大臣領政,左庶長為非王族大臣領政,駟車庶長則是專門執掌王族事務。四種庶長之中,除了左庶長可由非王族大臣擔任,其余全部是王族專職。商鞅變法之后,秦國官制仿效中原變革,行開府丞相總攝政務,各庶長便虛化為軍功爵位,不再有實職權力。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級。左庶長是秦國沿用了幾百年的官名,是最有實權的大臣職務。

左庶長是秦國沿用了幾百年的官名,是最有實權的大臣職務。秦國尚左,在兩個庶長中,左庶長為首,右庶長次之。春秋時期,秦國的左庶長是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軍政首席大臣,非嬴氏公族不得擔任。進入戰國,秦獻公將治民的政務權分給了上大夫甘龍,左庶長協助國君統軍作戰并總管軍務。但在朝野國人的心目中,左庶長依然是最重要的軍政大臣。

該年冬天,秦孝公將甘龍升為太師,將甘龍的治民政權回歸到左庶長嬴虔手里,為的就是給衛鞅執掌大政鋪路。當衛鞅從嬴虔手中接掌左庶長權力的時候,事實上已經是與東方列國的開府丞相具有同等權力的大臣了。但是,這種大權并不意味著事實上已經成為東方列國那樣的開府丞相。丞相總理政務的要害是開府設立權力機構,僅僅有個人權力而沒有開府,就無法全面處理國家事務。開府的根本之點是配備屬官,其次是建立府邸.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秦孝公五年(前356年),商鞅出任秦國左庶長并前面負責秦國國政,偉大的“商鞅變法”就此拉開大幕。“左庶長”這個官職也因為商鞅變法而成為如今歷史愛好者最熟悉的秦國官名之一。

有意思的是,在秦國歷史上除了商鞅之外還有一位著名的大人物曾經當過左庶長,這就是被稱為“人屠”的武安君白起。那么商鞅當過的“左庶長”和白起當過的“左庶長”有什么區別呢?由于各種原因,春秋到戰國初期的秦國官制與中原諸侯有很大的不同。“庶長”即“庶民之長”,也就是大官的意思。因為秦國在春秋時只有四個庶長,所以左庶長是核心大官(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