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咸水湖有很多。咸水湖,顧名思義是指以咸水形式積存在地表上的湖泊。咸水湖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地質和氣候條件,首先,在內流流域內具有一個集水成湖的盆地;其次,湖水的蒸發要超過補給,湖泊需要有一定的入流,因為極干旱地區無地表徑流,不能形成湖泊,所以半干旱半濕潤地區最有利于咸水湖的形成;最終,入流河水或風從周圍的巖石中攜帶大量鹽分入湖,為鹽類的堆積提供可能。

由于特殊的形成條件,我國的咸水湖大部分分布于青藏地區。鹽湖是咸水湖的一種,是湖泊發展到老年期的產物,其含鹽度很高,礦化度往往大于35g/L,我們下面要說的中國十大咸水湖不包括鹽湖在內。

青海湖古稱“西海”,又稱“卑禾羌海”,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國最大的湖泊。目前湖面積4451.5km2,最長約104km,最寬約62km,湖水平均深約21m,最大水深為32.8m,湖面海拔3260m,湖水鹽度為1.24%(一般海水含鹽量為3.5%)。

青海湖的湖水補給主要來源于河流注入和降水。湖水周圍大小河流有70余條,呈明顯的不對稱分布,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積大,支流多;湖東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積小。青海湖的徑流補給主要來自布哈河、沙柳河、哈爾蓋河、泉吉河、黑馬河5大水系,它們占入湖徑流量的83.1%,各水系特征如表1所示:

青海湖地區具有高原大陸性氣候,日照強烈,冬寒夏涼,雨熱同季,干濕季分明。湖區全年降水量偏少,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東部和南部稍高于北部和西部,湖區年平均降水量300~550mm,年蒸發量為800~900mm,蒸發量遠遠超過降水量。

青海湖是構造斷陷湖,四周被橡皮山、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所環繞,湖盆邊緣多以斷裂與周圍的山相接。距今20~200萬年前的成湖初期,青海湖屬于外流淡水湖,與黃河水系相通,至13萬年前,由于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裂隆起,從上新世末,湖東部日月山強烈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現了尕海、耳海,后又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