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直徑是1391960千米(約0.014億千米),但太陽系的直徑是不好確定,因為太陽系的邊界尚未確定。如果按引力影響算,太陽系的半徑可達2光年(約946080億千米),直徑則是4光年,190億千米。如果以冥王星的軌道為邊界,那半徑是59億千米,直徑是118千米(約0.00025光年)。

我們知道地球到太陽需要光跑上8分鐘,我們熟悉的行星,冥王星離太陽的距離則需要光跑上5個小時,大概距離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40倍。什么概念呢,如果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好比您坐在沙發上到門口的距離4米。那么冥王星則在160米遠處。

有人說太陽系真大,需要光跑這么遠,其實還是遠遠不止。在離太陽更遠的距離上,有柯伊伯帶,范圍基本上從冥王星再往外翻25倍擴展。就是說,太陽系的柯伊伯帶范圍范圍更寬,還是您坐在沙發上,如果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好比到門口的距離4米。那么柯伊伯帶大概處于但后來隨著其他與冥王星距離差不多的星球被發現,就出現了柯依伯帶的概念。

柯依伯帶是圍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環帶,離太陽50—500天文單位,按照光速算,大約是7-70小時。如果猜測中的奧爾特云存在,其距離太陽約50000至100000個天文單位,差不多等于一光年。即太陽系最小直徑有2-6光天,最大直徑約為2光年。

銀河系中有著數千億顆恒星,通常認為數量在1000到4000億顆恒星之間,這些恒星中有多恒星系統(又稱多星系統,包括雙星、三合星以及更多的恒星相互繞行),也有單恒星系統(又稱單星系統,只有一顆恒星),我們的太陽系是一個單恒星系統,但銀河系中大多數恒星都屬于多恒星系統,像太陽這樣的單一恒星系統是比較少見的。

如果單論恒星的質量而言,太陽屬于一顆黃矮星,質量在恒星中屬于中等偏上,因為大多數的恒星都是紅矮星,質量只在太陽的8%-50%之間,其次是橙矮星,質量不超過太陽的80%,但從銀河系統來說,這兩類恒星占到了銀河系恒星總數的90%以上,所以單在質量上而言太陽會位列于銀河系10%的大質量恒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