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大內陸盆地是塔里木盆地。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麓,東到羅布泊洼地,北至天山山脈南麓,南至昆侖山脈北麓的暖溫帶范圍內。盆地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寬約55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大體呈菱形。四周高山海拔4000米--6000米,盆地中部海拔800米--1300米,地勢由南向北緩斜并由西向東稍傾。邊界受東西向和北西向深大斷裂控制,成為不規則的菱形,并在東部以70公里寬的通道與河西走廊相接。居亞洲大陸中心,氣候干燥,雨量特少,若羌1957年全年降水量3.9毫米,蒸發量卻很大,若羌達2952毫米,故以風力作用為主,風速常在5米/秒以上,石蘑菇和風城地貌發育。

自然景色分成4個環狀:一.盆地邊緣礫石帶棗山足戈壁灘:是由古代暴流洪積扇群組成,微向盆地中心傾斜,坡度一般6°--8°,寬度10公里~30公里,厚度千米以上,表面由2米--3米厚礫層組成,水均滲入地下,地面草木不生。盆地邊緣綠洲帶:河流出山之后,坡度突降,水流分散,沙泥沉積,形成扇狀平原,現有疏勒、莎車、阿克蘇、和田和庫車等大小綠洲100多個。綠洲灌溉農業發達,盛產小麥、玉米、水稻和棉花等,河道遷移,綠洲也會遷移。

盆地中部沙漠帶:即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33.76萬平方公里,占中國沙漠面積的47%,為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主要是流動沙丘,占85%,沙丘高大,多50米以上,成沙較老的可達250米,呈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復合型沙山、長條狀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形態。

盆地東部的羅布泊湖盆區:大部由鹽殼組成,范圍曾有多次變動,多風蝕雅丹地形。塔里木河基本匯集了盆地的全部大河,全長2000公里,為中國最長的內陸河。河流沖積平原土地資源豐富,胡楊林和灰楊林分布面積廣,對防御風沙、調節氣候、供應木材有重要作用。

塔里木盆地是中國西部四大相鄰的盆地之一。它是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位于天山山脈和昆侖山脈之間。四周為高山圍繞。邊緣是與山地連接的礫石戈壁,中心是遼闊沙漠,邊緣和沙漠間是沖積扇和沖積平原,并有綠洲分布。盆地地勢西高東低,微向北傾。舊羅布泊湖面高程780米,盆地最低點塔里木河位置偏于盆地北緣,水向東流。土壤特點是: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侖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龜裂性土和殘余鹽土。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北麓則以石膏鹽盤棕色荒漠土為主。沿塔里木河和大河下游兩岸的沖積平原上主要是草甸土和胡楊林土(土壤學上亦稱吐喀依土)。草甸土分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