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變法成功了。任何變法改是這樣,觸動的既得越少,反對越少,阻力,變法改革也就越容易成功。反之亦然。觸動的既得利益越多,反對的人越多,阻力越大,也就越不容易成功。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不光秦國搞了變法,各國也都搞了一定程度的變法。一方面是加強君主集權(quán),一方面是通過改革來提升國家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大爭之世,不想被別人消滅,就只有變法圖強一條路可走。

從西周開始的分封制,周天子分封親屬功臣封邦建國,各國在自己內(nèi)部也是這樣干的,也要給自己的親屬和功臣封地建國。而且,這些國中國不僅有自己的土地,還有自己的軍隊,比較強大的一些貴族封臣甚至可以對抗自己的國君。最典型的是晉國,幾大家族輪流執(zhí)掌晉國國政,內(nèi)外大小事務(wù)全部由這些執(zhí)政的大家族決定,國君基本上變成了吉祥物,國君的土地,人民,財富都被強臣瓜分完了,國君自己的實力越來越弱。

晉國在春秋中后期本來是列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秦楚齊都要懼怕三分。然而,各大家族強大起來之后,晉國基本上被瓜分完了,最后則是三家分晉,一個強大的晉國變成了魏趙韓三個小國,晉國滅亡。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則是齊國。田氏本來是陳國貴族,陳國被楚國消滅,他們逃亡到齊國來,齊國收留了他們,并且給了他們封地。但田氏越來越強大,最后取代了齊國國君,把齊國從姜氏變成了田氏。

所以,戰(zhàn)國之初,各國紛紛進行了變法,就是要削弱國內(nèi)的封臣和貴族,加強君主集權(quán),將軍隊改編為國家統(tǒng)一指揮的軍隊,貴族不能繼續(xù)保留私人軍隊。同時,取消了貴族爵位的一部分世襲特權(quán),改為以對國家功勞的大小來由國君賜予爵位。

但各國的情況不同,變法的徹底程度不同。比如齊趙魏韓,傳統(tǒng)上是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程度也高,舊貴族的勢力比較強大,變法改革就很難徹底。比如韓國的申不害,魏國的李悝和吳起,也都主持了改革,但是因為貴族反對勢力強大,改革都沒有徹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