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煮青蛙是一句諺語,是由一個著名科學家做過的一個實驗衍生出的一個道理,大家都知道溫水是煮不死青蛙的,逐漸上升的溫度讓青蛙暫時不能察覺,當它察覺的時候已經是將死之物,所以我們也要時刻有危機感,要適時創新,不要安樂于現在的生活。那么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這個典故吧!
溫水煮青蛙“真理”在現象上的一般表述是:把一只青蛙放進沸水中,它會立刻全力掙扎跳出。而把青蛙放進冷水中慢慢加溫時,情況就變了:從冷水到沸水,盡管沒有什么障礙限制青蛙跳出,但青蛙會習慣乃至麻木于這種環境微變直到被煮熟。與此現象配套的“科學解釋”(即真理)為:青蛙內部感應生存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環境中激烈的變化,而對緩慢、漸進的變化,則幾乎沒有作用。這個其實不過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主旨的故事通常被經濟學家用以告誡企業領導晏安鴆毒的危害和防微杜漸的重要。由于其頗為符合偵探小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要訣,很能吸引人的眼球,于是很快風靡一時直至家喻戶曉。但這是真事嗎?所謂的“科學解釋”真的在“情理之中”嗎?一般人尤其經濟學家只是敏感于此表述的新奇和生動,卻忘了用心思考這么非同尋常的事是故事呢還是真事其實不用費心思考和苦心調研,頂多花半天時間就能證實或證偽。以我的親身經歷作證吧。
關于溫水煮青蛙,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把一只青蛙放進一鍋沸水中,青蛙馬上就跳了出來,而把一只青蛙放在一鍋溫水中,慢慢加熱,青蛙開始時在鍋里面很舒服,游來游去,并沒有馬上覺察到水溫的變化,等到發現水太熱時,想跳出去,已經沒有力氣了,于是就死了。這個小故事是告訴人們,我們對于突然的變化馬上就能做出反應,但對于緩慢到來的危險,卻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