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值得一提的是《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分別合刊。另外,“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之名始于宋朝,因為《大學》、《中庸》原本為《禮記》中的兩篇,不過卻備受歷代學者推崇,認為它們是儒家的入門之學,所以直到宋朝的朱熹才把《大學》、《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并列,編著成了“四書”。
《詩經》“五經”之一,作者佚名,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到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詩經》按《風》、《雅》、《頌》三類編輯,《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因此尚書也就是上古之書,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于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記》;另一種,是戴德其侄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今天我們所說的《禮記》一般是指《小戴禮記》。
《周易》“五經”之一,即《易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