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線譜是記錄音樂的一種語言,是一種記譜方法。五線譜,顧名思義是由五條平行線組成的,當然還包括每相鄰兩條平行線之間的“間”。五條線的順序是由下往上數的。最下面第一條線叫做“第一線”,往上數第二條線叫“第二線”,再往上數是“第 三線”、“第四線”,最上面一條線是“第五線”。“間”也是自下往上數的。
五線譜傳入中國,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是1713年的《律呂正義》續編,書中記述了五線譜及音階、唱名等。五線譜在中國逐步流傳和使用,則于19世紀中葉以后隨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及新學的興辦而有所推廣。每個調最后一個升號向上半音,就是所有這些升號所代表的調;后面一個調得升號會在前一個調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升號。所以只要記住所有升號的順序(用簡譜簡化說是4 1 5 2 6 3 7),就可以知道是什么調。
五線譜 (Musical Notation)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一種記譜法,通過在五根等距離的平行橫線上標以不同時值的音符及其他記號來記載音樂,屬于運用最廣泛的樂譜之一。最早的發源地是希臘,它的歷史要比數字形的簡譜早得多。在古希臘,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聲樂。到了羅馬時代,開始用另一種符號來表示音的高低,這種記譜法稱為“紐姆記譜法”。
相對于簡譜,五線譜的優勢是在視覺上音的高低有明白的顯示。比如那些復雜的和聲(在一個位置上有幾個音同時出現)很容易識別,視覺非常清楚;在表示旋律方面尤其是高高低低的眾多音的形態更是一目了然,因此在國際上廣為使用的基本都是五線譜。
可以說五線譜是音樂中的“世界語”。 但除基本譜表的五條線外,上、下方常會出現繁雜的臨時加線,譜號后面及譜中,還有密密麻麻的調號或臨時升降記號,不同音組的同一音處于不同的位置,缺乏規律性,初學者使用起來十分困難,需要長時間反復練習。
在五線譜上音的位置愈高,音也愈高,反之音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但到底高多少?低多少?卻無法確定。在五線譜上要確定音的高低,必須用譜號來標明。譜號記在五線譜的某一條線上,便使這條線具有了固定的音級名稱和高度,同時也確定了其他各線上或間內的音級名稱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