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就是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762年5月3日),712年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圣文神武皇帝”。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李隆基生于東都洛陽,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儀表雄偉俊麗。永昌年間(689年)過繼給李旦的長兄孝敬皇帝李弘為嗣,初封臨淄王,后改封楚王兼任潞州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lián)手發(fā)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于李隆基,后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于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1] 。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后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wěn)定唐王朝的邊疆,結(jié)果導致了后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病逝,終年78歲,葬于泰陵。
唐玄宗李隆基改元開元后,任用姚崇為相,將功臣、兄弟合情合理地外放,解決了政治穩(wěn)定的因素,而后又實行新政,杜絕皇帝欽定的斜封官,整頓外戚,加強地方官與中央官的流動,從而促進唐朝政治經(jīng)濟走向穩(wěn)定;姚崇隱退后,唐玄宗李隆基又任用宋璟為相,推崇道德建設(shè),蕭規(guī)曹隨,進一步穩(wěn)定人心,促使唐朝社會空前穩(wěn)定、繁榮;宋璟罷相后,唐玄宗李隆基又采用張說為相,改革軍事,將邊防軍一次性裁剪20余萬人,將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增加中央軍力12萬人,鼓勵開邊、獎勵軍功。在做好充分準備后,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jù)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quán),同時唐朝逐步恢復西域地區(qū)的政權(quán),收復碎葉鎮(zhèn),恢復了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