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公祭活動在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舉行,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黃帝陵公祭活動越來越受華夏兒女的關注,祭祀的規模也逐漸擴大,目前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目前最嚴肅以及莊重的祭祀的活動。大規模的祭祖儀式每年共有兩次。一次是清明節時的國家公祭;另一次是重陽節時的民間祭祖。黃帝陵公祭是我國重要的祭祀活動,現今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每年都會無數華夏子孫前往黃帝陵進行祭祀活動,舉辦黃帝陵祭典的地方主要有陜西省黃陵縣黃帝陵、河南新鄭黃帝故里等。
黃帝陵指的是天下第一陵:橋山黃帝陵。黃帝陵古稱“橋陵”,是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歷史上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于秦靈公三年(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自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以來,橋山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之地,保存著漢代至今的各類文物。
黃帝陵祭祀是華夏子孫流行幾千年的最嚴肅莊重的最大傳統民俗及國家行為;不是想將日期定在什么時候都行的。每年清明是公祀和私祭的固定時間,其它私祭是隨人心意的,沒有固定時間。黃帝、炎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陵和炎帝陵被稱為“中華第一陵”“神洲第一陵”。千百年來,到炎黃陵拜謁祭陵的人絡繹不絕,黃帝陵、炎帝陵已成華夏兒女尋根認祖的圣地。
帝陵祭典分為公祭和民祭兩種形式,在長期的實踐中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是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黃帝陵祭典在中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最早有記載的公祭活動是在春秋時期,在《史記》中有記載,在公元前422年的周威列王四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疇,祭黃帝,作下疇,祭炎帝”。之后到了漢朝時期,劉邦在政治上以黃帝為榜樣,也十分的重視對黃帝的祭祀。據說在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后,曾率領18萬人進行祭祖活動,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官方祭祖活動。之后的朝代也是越來越重視黃帝陵的祭典活動,在唐朝時,黃帝陵公祭活動更是升格為了國家級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