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蟲有毒,接觸松毛蟲毒素后局部疼痛、刺癢,約半小時左右該處出現丘疹、斑丘疹或風團,數小時至數天可見結節紅斑、水皰、皮下小結或皮下血腫,同時可伴有低熱、乏力、頭痛、周身不適、精神不振及食欲缺乏等全身不適癥狀。接觸松毛蟲毒毛或被其毒毛污染物、毛刺進入皮膚,毒素經皮吸收而中毒發病。毒素含有蟻醛類和類組胺等物質,與骨組織有親和力,先影響以蛋白多糖和膠原為主要成分的有機質的生成,進而可使骨鹽溶解,主要累及關節和骨組織,詳細的機制尚不十分明了。

民間常辣子,是一種樹毛蟲。品種屬于松毛蟲。對人毒素,鳥類天敵可以抵抗毒素。對魚尚不明確。所以盡量不要嘗試。馬尾松毛蟲(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又名松毛蟲,俗稱“狗毛蟲”,屬鱗翅目枯葉蛾科,國內分布于秦嶺至淮河主流以南各省,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森林害蟲,主要為害馬尾松、濕地松、油松、火炬松。
松毛蟲屬鱗翅目(Lepidoptera)枯葉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蟲屬昆蟲。又名毛蟲、火毛蟲,古稱松蠶。食害松科、柏科。中國最早的記載見于1530年廣東《龍川縣志》:“明嘉靖九年,大旱時連年發生,毛黑,食松葉盡而立枯,作繭松枝上,冬末乃化盡。”至今,松毛蟲仍是森林害蟲中發生量大、為害面廣的主要森林害蟲。從南到北,遍及全中國各省(自治區),常年發生面積達3000~5000萬畝,每年因松毛蟲災害使木材生長量減少約500萬立方米。松毛蟲毒毛刺入人體還會引起松毛蟲病。航空防治和地面防治的選定:發生面積較大,防治作業區山高林密,地面人工防治難度大,有簡易機場設備等條件的,可考慮航空防治。發生面積小,呈零星分布,便于人工防治作業的可選用地面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