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魚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就已經出現了,曾經是恐龍們的小伙伴。我國先民很早就認識并命名了中華鱘,據文獻記載,在周代,中國人就已經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個體碩大,壽命較長。長江邊有俗語:千斤臘子萬斤象,其中臘子指的就是中華鱘,中華鱘成魚可以輕松達到兩米多身長,250公斤以上體重。中華鱘壽命比一般常見魚長很多,和人的正常壽命差不多。中華鱘是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魚。

別看中華鱘個頭大,但它其實很溫柔。在大海里,它靠口膜的伸縮吸食一些生活于河泥中的小型底棲動物,如蝦蟹、魚類、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等,而不靠自己巨大身軀恃強凌弱兇猛獵食。幼魚在長江里主要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及植物碎屑等為食。研究過程中,人和中華鱘同在一個池中,盡管它比人強壯許多,但并不會對人進行攻擊。放流過程中,一些孩子抱起中華鱘親吻合影,它也往往不會奮力掙扎,更不會攻擊人類。中華鱘分布在我國領土以東、以南的廣大海域。北到朝鮮海域,南到中國南海都曾發現它的蹤跡。到繁殖期時,它會進入長江、黃河、珠江等水系交配繁殖(現在僅在長江進行繁殖)。所以說它是一條活動在中國和中國附近的魚。
此外,它的繁殖過程也充滿了“愛國情懷”。中華鱘出生在長江,在嬰兒時期就順江而下出海遠行,但在十幾歲成年后,它又能準確無誤地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長江口,再準確無誤地溯游到自己出生地,在故鄉交配產下后代。而令人稱奇的是,它洄游到產卵地再返回大海,在長江里什么也不吃,可謂為長江帶來了生命,卻不對長江有些微索取。因此,它不僅以“中華”命名,更被人們生動地稱為“愛國魚”、“海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