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大熊貓成員——始熊貓的化石出土于中國云南祿豐和元謀兩地,地質年代約為8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長期嚴酷的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中,和它們同時代的很多動物都已滅絕,但大熊貓卻是強者,處于優勢,成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但因為大熊貓的生育方式極其原始和極度退化仍然瀕臨滅絕。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現存的主要分布于中國甘肅,陜西,四川(地區滅絕:湖北、湖南),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系。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只,屬于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為333只。
大熊貓現已列入我國第一類保護動物,而且也是全世界稀有動物中的重點保護對象。我國相關主體還設立了專門保護大熊貓的自然保護區,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來加以保護,使這種稀有珍貴動物能在我國土地上保存下來繁衍后代。
大熊貓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屬于劍齒象古生物群,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后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數百萬年來幾乎沒有任何進化,甚至退化了,研究它可以獲得一些古生物的資料,還能通過研究得到一些近幾百萬年來的氣候地質變化情況。大熊貓性情總是十分溫順,初次見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頭低下,不露真容。它們很少主動地攻擊其他動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時,總是采用回避的方式。但一但當上了媽媽,其小寶貝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是關懷看望,也會惹怒母親大動肝火,張牙舞爪,動手動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