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最毒的部分是性腺、卵巢、肝臟,其次是腎臟、血液、眼、鰓和皮膚,河豚肉含毒素較少。河豚毒素是目前自然界發現的最毒的非蛋白毒之一,其毒力相當于氰化鈉的1250倍,一粒河豚魚子的毒性足以讓幾十人喪命。這種毒素通常會使人神經麻痹、嘔吐,進而發生心跳和呼吸停止。

河豚魚,俗稱“氣泡魚”、“吹肚魚”、“河豚魚魚””、“氣鼓魚”(江蘇、浙江)、“乖魚”(廣東)、“雞抱”(廣東)、“龜魚”(廣西)、“街魚”(用閩南話讀)(福建)、“蠟頭”(河北)、“艇鮁魚”。古時稱“肺魚”。英文名:pufferfish。河豚魚為暖溫帶及熱帶近海底層魚類,棲息于海洋的中、下層,有少數種類進入淡水江河中,當遇到外敵,腹腔氣囊則迅速膨脹,使整個身體呈球狀浮上水面,同時皮膚上的小刺豎起,借以自衛。
河豚魚具有眾所皆知的圓滾滾身軀,一般體長在100~300mm左右,大的可達630mm以上。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匯合處也可發現。它們在水中吹動水和空氣,使泥沙飛起,然后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因為牙齒和頜骨很堅硬,所以連極硬的貝殼也能咬碎
河鲀在我國資源甚為豐富,年產量約達3~4萬噸,沿海一帶幾乎全年均可捕獲。在長江、珠江則在春、夏之間出現汛期,為沿海及江河中下游的主要漁業對象之一。在我國,從遼寧至廣東沿海共生活著30多種河豚魚,其中的暗色東方鲀進入長江、珠江等水系的中、下游。
另外,宰殺河豚時,若不慎被魚嘴邊的小刺扎傷手指,也會引起中毒。并且,河豚毒性程度與季節、河豚生殖周期有關,晚春初夏時節,河豚毒性最大,建議市民千萬不要在此時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