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鳥是古脊椎動物,頭部像鳥,有爪和翅膀,稍能飛行,有牙齒,與爬行動物近似,尾巴很長,由多根尾椎骨構成,除身上有鳥類的羽毛外,一般認為它是爬行動物到鳥類的中間類型,仍屬于恐龍,出現在侏羅紀。始祖鳥,它本是至今發現的最早并且是認為最原始的鳥類(其實是一種羽毛恐龍),再后來發現孔子鳥與遼寧鳥的誕生年代更早,名字是古希臘文中的“古代羽毛”或“古代翅膀”的意思,故又名古翼鳥。

在古代湖邊或沼澤地棲息的鳥類,在死亡之后如果恰好墜落在細膩的淤泥中,而且此后的漫長歲月中淤泥緩慢地壓實,變成石頭,沒有被溫度、壓力摧毀,才最終會保留下那只鳥兒的骨骼,幸運的話,還能在巖石中留下羽毛的印痕。如此苛刻的形成條件使鳥類的完整保存成為奇跡,保存下來的每件遠古鳥類化石都價值連城。而且越是古老,化石的價值就越大,始祖鳥從年代上看,確實是人們發現的最古老的鳥類,它生活在侏羅紀。因此人們在教科書中記錄了這樣一句話:始祖鳥是最早的鳥類。如今,科學家們都認為始祖鳥還是恐龍,或可為現代鳥類的恐龍祖先,可并不是唯一祖先。
那么類似于始祖鳥的近鳥類動物是怎樣從地棲生活轉變為飛翔生活的呢?關于這個問題,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盜龍之類的動物在樹上攀緣,逐漸過渡到短距離滑翔,進一步變為飛翔。另一種認為,原始鳥類是雙足奔跑動物,靠前肢網捕小型動物為食,前肢在助跑過程中發展成翅膀。始祖鳥雖然僅僅發現在化石里,但它為鳥類起源于恐龍提供了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