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鹿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馬鹿的角很大,只有雄獸才有,而且體重越大的個體,角也越大。雌獸僅在相應部位有隆起的嵴突。雄性有角,一般分為6或8個叉,個別可達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與主干幾乎成直角;主干較長,向后傾斜,第二叉緊靠眉叉,因為距離極短,稱為“對門叉”。并以此區別于梅花鹿和白唇鹿的角。第三叉與第二叉的間距較大,以后主干再分出2~3叉。各分叉的基部較扁,主干表面有密布的小突起和少數淺槽紋。

馬鹿在中國尚有一定數量,在黑龍江和吉林可能有近10萬只,但由于過量獵捕幼仔和棲息地的喪失,也逐漸產生危機,尤其是在新疆,塔里木的野生種群已經由15000只下降到4000—5000只;阿爾泰馬鹿由70年代的10萬只下降到4萬只左右;野生天山馬鹿則正以每年3000只左右的速度銳減。如果這樣下去,野生馬鹿很快就將有絕跡于伊犁河谷的危險。馬鹿屬于北方森林草原型動物,但由于分布范圍較大,棲息環境也極為多樣。東北馬鹿棲息于海拔不高、范圍較大的針闊混交林、林間草地或溪谷沿岸林地;白臀鹿則主要棲于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灌叢草甸及冷杉林邊緣;而在新疆,塔里木馬鹿則棲息于羅布泊地區西部有水源的干旱灌叢、胡楊林與疏林草地等環境中。
馬鹿還隨著不同季節和地理條件的不同而經常變換生活環境,但白臀鹿一般不作遠距離的水平遷徒,特別在夏季,僅活動于數個“睡窩子”之間的狹小范圍,由此常被當地人稱為“座山鹿”。在選擇生境的各種要素中,隱蔽條件、水源和食物的豐富度是最重要的指標。它特別喜歡灌叢、草地等環境,不僅有利于隱蔽,而且食物條件和隱蔽條件都比較好。但如果食物比較貧乏,也能在荒漠、蘆葦草地及農田等生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