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鳥鰲魚燈》與三國名將凌統有關。鸕鳥鰲魚燈是具有獨特軍事操習風格的民間舞蹈,源于杭州市余杭區鸕鳥鎮仙佰坑村全城塢一帶。當地人傳說,《鸕鳥鰲魚燈》的形成與三國逍遙津之戰有關。鸕鳥鎮全城塢的凌家塘出過一位三國名將凌統。逍遙津一戰中,孫權吃了敗仗,開船后撤,凌統率300名精兵浴血護駕,終因敵眾我寡,命懸一線。在凌統生還無望,想縱河盡忠的危急時刻,突見河內白浪翻涌,一條鰲魚騰空而起,馱起凌統,趕上了孫權本部。凌統的鄉親們為了紀念這條鰲魚的救命之恩,便扎起了鰲魚燈,并把逍遙津之戰的陣式用在挑鰲魚燈上,其后又受到龍燈等其他燈舞的影響逐漸演變而成。

鸕鳥螯魚燈表演形式以走陣圖為主,有元寶陣、長蛇陣、梅花陣等,伴有“雙龍入海”、“荷花探水”、“喜跳龍門”等動作,通過陣圖與動作的配合,表現鰲魚的生活習性,“跳龍門、登鰲頭”的高遠追求和軍陣特點。鰲魚燈出燈前要進行點睛活動和“齋龍王”儀式,舞蹈熱情樸素,道具制作精美,動作粗獷奔放,與其他燈舞相比,具有明顯的藝術特色。夜間表演燈內點有蠟燭,燈隨人躍、燈光閃爍。
鸕鳥鰲魚燈別具特色,燈頭如龍,燈身似魚,龍頭上繪有凌統等三國將領頭像,是研究江南民情風俗的重要根據;它還保留了民間造型藝術、民間手工藝的原生形態,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螯魚燈參與演出者眾多,觀賞性強,對于推動社會和諧安定也有著明顯的社會價值。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傳統廟會大減,鸕鳥螯魚燈活動機會變少,瀕臨失傳。再者,現存的能扎制鰲魚燈的民間藝人僅施衛國一人,且后繼乏人,熟知鰲魚燈傳統表演技藝的老藝人也日漸稀少。為此,2005年起,鸕鳥鎮恢復了兩支鰲魚燈隊,中老年、中青年各一支,傳承傳統舞技,但發掘、搶救、保護《鸕鳥螯魚燈》仍十分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