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亦名海東青,是雕的一種,獵人用它來捕獵天鵝等鳥類。《本草綱目·禽部》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海東青屬于大型猛禽,體重健壯。雌性比雄性還大。最重可達6公斤。身高1米左右,兩翅展開2米多長。頭部羽毛白色,綴有褐斑,上體均呈暗灰色;胸部褐紅色,綴有褐斑,尾部純白色;嘴較厚長,跗蹠只上部被羽,雌雄同色,喙爪像鐵鉤一樣硬飛得即快又高,能捕天鵝、野鴨、兔、狍等禽獸。因此,遼代的皇帝,每年春天在鴨子河(今松花江)附近放海東青捕天鵝,捕到第一只天鵝,要擺宴慶賀,名曰“頭鵝宴”。金、元時期女真族和蒙古族的貴族也有用海東青捕獵的習俗。

海東青常見于海濱及江河附近的廣大沼澤地。據《契丹國志》記載:“五國(即黑龍江流域的五個部落)之東接大海出名鷹……”,名鷹海東青,多單獨生活,但幼鳥常伴親鳥飛翔。棲息時,停落在巖石或地面上,有時長時間地站在喬木枝上。主食野兔、鼠類等中小型獸類,夏秋時節,常飛行在水面上空,向水內俯沖以搜縈魚蝦;冬天捕食村里的小貓和小狗,并食腐尸肉。海東青捕食猶如閃電,撲撲凌凌人,煞是威嚴。它的食量很大,耐飽餓力較強,吃飽一次可20天不進食。
此曲描繪勇猛的海青在天空與天鵝交鋒,經過激烈的搏斗,將天鵝擊落的情景,反映了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狩獵生活。此曲在明代簡稱《拿鵝》,明代琵琶名手張雄以善彈此曲著名。1818年刊行的華秋蘋編《琵琶譜》、1895年刊行的李芳園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均載此曲,稱《海青拿鶴》。1860年鞠士林編《閑敘幽音》琵琶譜(抄本)載此曲,稱《平沙落雁》。1926年刊行沈浩初編《養正軒琵琶譜》所載曲譜,較為流行。在演奏上,屬武套樂曲,但要求運用文套技法較多,左手多用吟挽,右手講究音量、音色的控制。凡輪子弦帶挑纏弦時,將纏弦在品上擺動,表現天鵝鳴唳之聲,并多處運用拼弦、掃弦技法,以描繪海青與天鵝搏斗的激烈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