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南北分水嶺秦嶺南麓,生活著曾經比大熊貓還珍貴的珍惜動物朱鹮。它一度遍布東亞地區,也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陜西洋縣發現了朱鹮野生種群,人工繁育朱鹮和保護工作陸續開展,朱鹮被列為國家I級保護動物,陜西省漢中市洋縣被開辟為朱鹮保護區,這里的稻田不允許使用農藥。

朱鹮從“下巴”到“額頭”呈朱紅色,“腦后”有羽冠;它通體白色,在頭、羽冠、背和兩翅及尾綴有粉紅色。在繁殖期,頸部和背部呈深灰色。朱鹮的體型較白鷺大而小于大白鷺。朱鹮是涉禽,喜歡在淺灘尋覓泥螺、小魚等進食。朱鹮飛翔時像鶴,滑翔時像鷹,下彎的喙便于在泥沼中找尋食物。晚上他們棲息在高高的樹梢上,并在那里做窩繁殖。
1981年元月發現的那群朱鹮一共有7只,加上日本幸存的三只不會繁育的,全世界一度被記錄的朱鹮只有10只。從1981年元月被發現至今,人工繁育和野生朱鹮不斷增加。特別是野生朱鹮在洋縣以外的秦嶺南麓廣大地區經常能見到野生朱鹮,秦嶺北麓關中地區也有觀測到朱鹮的記錄,證明了在我們的大力保護下,朱鹮野生種群在不斷增加。2020年元月,在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五鄉鎮的田野里發現了20多只野生的朱鹮。伴隨這群朱鹮的是幾十只白鷺、大白鷺等鳥類,人與自然、人與鳥類的關系越來越親密了。
這是2020年1月在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五鄉鎮的田野里拍攝到的朱鹮種群,從左至右約50米范圍內散布著29只朱鹮。從視頻里能看出,朱鹮與白鷺等水禽一起飛舞的時候特征很明顯,通體有著淡淡的粉紅色,它的喙是略略下彎的,滑翔的時候特別像Su-27戰斗機。上面的視頻里能看到飛舞的朱鹮,他們總是成群結隊,展示著美麗的粉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