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別名又叫生蠔,是雙殼類軟體動物,殼形不規則,大小、厚薄因品種而異;左殼或稱下殼較大而凹,附著在巖石或石板上,右殼或稱上殼較小而平,掩覆如蓋。無足及足絲,閉殼肌僅有1個,外套膜外長著多數小觸手,是感覺器官。

牡蠣的兩殼形狀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上殼中部隆起;下殼附著于其他物體上,較大,頗扁,邊緣較光滑;兩殼的內面均白色光滑。兩殼于較窄的一端以一條有彈性的韌帶相連。殼的中部有強大的閉殼肌,用以對抗韌帶的拉力。殼微張時,纖毛波浪狀運動將水流引入殼內(每小時流過的水量可達2~3加侖),濾食微小生物。
若一粒外物侵入牡蠣的殼內,牡蠣即分泌珍珠質將外物層層包起而形成珍珠。食用牡蠣產生的珍珠不光澤,價值不高。只有少數東方的種類,特別是波斯灣珠母貝所產的珍珠質量最高。
含80%~95%的碳酸鈣、磷酸鈣及硫酸鈣,并含鎂、鋁、硅及氧化鐵等.牡蠣煅燒后碳酸鹽分解,產生氧化鈣等。牡蠣原動物含糖原,牛磺酸,10種必需的氨基酸,谷胱甘肽,維生素A、B1.B2.D,無機質如銅、鋅、錳、鋇、磷及鈣等,其中所含的亮氨酸、精氨酸、瓜氨酸含量最豐富,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的含量最為高的海洋物種之一。我國廣東、福建臺灣養殖較多。肉味鮮美,含有豐富蛋白質、脂肪和肝糖,可以鮮食或烹食。也可加工制成蠔豉或蠔油。殼可入藥,也可燒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