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下雨的話,鳥兒幾乎會在5:30到7:00之間在小樹林里嘰嘰喳喳拼命的叫。雄鳥在清晨和傍晚時喜歡鳴叫,過鳴叫聲吸引雌鳥一起覓食;單身雄鳥也不甘寂寞,發出同樣的占區鳴叫。劃分了各自的勢力范圍,尋找配偶。每年四五月份鳥類繁殖達到高峰時期,鳥鳴會比較激烈。而繁殖期是雄鳥叫聲最動聽的時期,非常悅耳。在發情求偶期間,雄鳥常在清晨時發出短暫的、激烈的、好像嬰兒啼哭的聲音,這聲音實際上是求偶的鳴叫聲。雌鳥也一邊不斷的回鳴,一邊向雄鳥靠近,然后雄鳥上到雌鳥背上進行交配。

至于鳥鳴集中在清晨5時到6時。那是因為這一時段天剛亮,鳥類在離巢出去覓食前都習慣在枝頭先鳴叫一番,傍晚時分有些鳥兒也有鳴叫歸巢的習慣,“而且清晨比較安靜,鳥兒求偶的叫聲傳遞得比較遠也比較清晰,清晨出來活動的人也少,鳥兒的求偶活動不會受到干擾”。
晚上看不見是因為多數鳥有夜盲癥(雀盲)。這與它們眼睛的構造和感光細胞有關,大部分鳥的眼睛中缺少桿狀細胞(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所以在夜晚就不能看見東西。視網膜上有兩種不同的感光細胞,一種叫錐狀感光細胞,另外一種叫桿狀細胞,錐狀細胞主要在白天使用,而桿狀細胞則主要在黑夜,也就是光線比較暗淡的情況下使用。比如貓頭鷹等夜行鳥,它的視網膜上桿狀細胞非常多,錐狀細胞少。所以它能夠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自由地覓食。
除了梟(貓頭鷹)、鵠(一類類似于梟的猛禽,它們的區別是梟的頭部有兩朵像貓耳的羽毛,而鵠沒有)等少數鳥類外,其它的鳥在夜間都是看不到東西的。這些鳥在夜里隨時都有可能受到攻擊,所以感到非常不安。到了清晨,它們的眼睛又能夠看得到東西了,于是興奮得不得了。為了表達這種興奮的心情,就興奮地打起鳴來。這也是它們對于光刺激的一種本能反應。經過很長的時間,早上鳴叫已成為這些鳥類的一種習性保來?,F在,即使將它們放到黑暗的地方,讓它看不到光線,到了清晨,它還是一樣要鳴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