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鳥又名杜鵑,體形大小和鴿子相仿,但較細長,上體暗灰色,腹部布滿了橫斑。腳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后。飛行急速無聲。芒種前后,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點凄涼的叫聲,叫聲特點是四字一停

“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割麥種秋!割麥種秋!”所以俗稱布谷鳥。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宋代的蔡襄詩云:“布谷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陸游也有詩曰:“時令過清明,朝朝布谷鳴,但令春促駕,那為國催耕,紅紫花枝盡,青黃麥穗成。從今可無謂,傾耳舜弦聲。”詩中頌揚了布谷鳥催人勤于耕種,不耽誤農時的認真負責精神。
布谷鳥是著名的嗜食松樹大敵松毛蟲的鳥類。松毛蟲是許多鳥類不喜歡吃的害蟲,而杜鵑卻偏喜歡其美味。有人觀察過,一只杜鵑每小時能捕食100多條毛蟲。另外,杜鵑也食其它農林害蟲,所以人們又稱它是“森林衛士”。杜鵑花又稱山躑躅、山石榴、映山紅,系杜鵑花科落葉灌木,落葉灌木。全世界的杜鵑花約有900種。
杜鵑性情孤僻,單獨活動。它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雛,有趣的是它們照樣能夠繁殖后代。原來,雌杜鵑在產卵前總是先物色好,黃雀、云雀、麻雀等的巢,一旦老鳥離巢,它就在別人的窩里下蛋,然后把窩主人的銜走,讓窩主人替他孵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