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蛙已經被列入了瀕危物種紅色名單,是不能私自養的。玻璃蛙是一類中南美洲青蛙的俗稱,學名為透明蛙,“祖籍”委內瑞拉,現在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分類上屬于瞻星蛙科。玻璃蛙名字的由來與它的身體特征可謂密不可分,因為只要當背景顏色是淡黃綠色時,玻璃蛙的腹部皮膚就會變得像玻璃一樣透明!于是我們可以輕易地透過它的皮膚看到它身體內部的構造,像心臟、肝臟還有消化道之類的,清晰度也是極佳的,靠近看甚至能看清它心臟的輪廓和跳動。

雖說玻璃蛙中不同品種的繁殖方式不盡相同,但大體上,還是可以提煉出一套相似的行動綱領的。首先,雄性玻璃蛙會在一個他們精挑細選過的地兒呱呱地叫——吸引異性嘛,大家都懂——就這樣一直叫,直到一位感興趣的女士向他靠近。這時就顯示出雄蛙的決斷力、行動力和他矯健的身手了:當雌蛙靠近雄蛙到幾厘米的距離時,雄蛙一躍而起,直接跳到這位女士的背上旋即開始交配。交配過程通常會持續幾個小時,成功了的話,就產下大概二三十個蛙卵。
作為一種夜行性生物,玻璃蛙的慣常做法是把白天睡過去,而且往往睡在很難被找到的地方(通常是溪流旁邊的土壤基質和植被);所以不難理解,科學家們往往在晚上才能找到它們。然而玻璃蛙一旦產完卵開始當家長后,它們的表現就會變得大大不同:蛙爸爸和蛙媽媽們經常會被發現睡在蛙卵的旁邊,全天候地守護蛙卵,以保護它們不會因為脫水而干死或是被一些昆蟲和自己的同類獵食(沒錯其他爸媽會來吃的==);科學家就曾在樹葉上發現一只雌蛙正以一己之力濕潤它的一窩蛙卵。
不要小瞧這種行為,要知道雨林里蛙類有數百種之多,可它們中的大部分在產卵之后往往就不再會理會蛙卵,而是把這些蛙卵的命運完全交給上天,真正做到無牽無掛、瀟瀟灑灑;雨林之中充滿著未知與危險,像食卵蛇、魚、捕食昆蟲都有可能吃掉蛙卵,蛙卵又尚未長成處于任人宰割的狀態,能否存活最終長成青蛙完全是在拼運氣看人品啊。唉,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來,讓我們大家站成一圈,為其他蛙類的蛙卵默默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