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魚產卵后是由于體力不支,力竭而亡。鮭魚是名貴的海釣魚與食用魚,通常棲息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寒冷水域中。它們和其他魚類在外形上最大的差異,就是在背鰭與尾鰭之間多長了一個小小的脂鰭。

鮭魚是典型的洄游魚類。它們通常出生在溪流的上游,1歲左右就會離開家鄉,順著河流游向茫茫大海。5~8歲時,鮭魚在大海中已發育成熟,這時,它們就會游回到自己出生的溪流中產卵繁殖下一代。這一段洄游的路程,大多在160-320千米之間,最長可達2000千米。每年的9~11月是它們的繁殖期,成熟鮭魚的身體從原來的銀白色變成了淡紅色,成群結隊溯河而上,返鄉產卵繁殖,其隊伍總計數千條,甚至達數萬條之多,綿延幾十千米,非常壯觀。
鮭魚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找到自己的出生地的呢?科學家們對此還沒有達成一致的見解。有人認為鮭魚可能和一些候鳥一樣,是根據太陽與星辰來判定方位的;也有人認為鮭魚的母河中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它們根據這種味道就能找到自己的出生地。可能上述兩點原因都跟鮭魚知道它們的返鄉路徑有關。鮭魚只要踏上返鄉之途,一入淡水便不再攝食,因此在抵達目的地時,它們不但筋疲力盡、傷痕累累,而且體重都會減輕1/3左右。
鮭魚逆流而上,沿途不僅要經歷巖石、瀑布、湍流等重重障礙,而且還要躲避水獺、熊的襲擊以及人類的捕捉。只要稍不留神,返鄉之旅就會變成死亡之旅。到達出生地的鮭魚,會使出最后的精力,在河底挖掘產卵場,然后雌鮭魚產卵,雄鮭魚向產下的卵子撒下精子,雙雙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后水漂流,最后力竭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