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度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飛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道,水中鱖魚肥美。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樂然垂釣,用不著回家。雖然被貶時間不長,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長安,但卻在他心靈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場,泯滅仕念。于是趁家親亡故之機,以奔喪為由請求辭官返金華。

張志和(743~774),字子同,道號玄貞子,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博學能文,曾經(jīng)進士及第。其父張游一生在家閑居,他“清真好道”,精通莊列道家思想。張志和從幼受到其父道教文化熏陶,精通道教
后張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國從鼎盛跌落中衰的轉(zhuǎn)變期,“安史之亂”對他的思想和處世立身產(chǎn)生消極影響。張志和不過他志不在官,只是守持真元,葆養(yǎng)神氣,已有臥在雪地上不怕冷,進入水中不沾濕的功夫。
唐肅宗年間,張志和離開了養(yǎng)育他的婺城到京城“游太學”,取得國子學士資格。不久一舉明經(jīng)擢第,此年僅16歲。一個弱冠少年就能向肅宗皇帝獻策,可謂少年得志,因張志和才華出眾,受肅宗李亨賞識,特加獎掖,任命為待詔翰林,授予左金吾錄事參軍,肅宗同時還賜名“志和”與他,自此志和即為其名。正當他少年春風,榮寵之際,卻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貶為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為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