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釣的越深鰱鳙越大,這是原則四。釣水下斜坡處有個特例,比如說大壩,一般都是30度的傾角,鰱鳙從5米深的遠處而來,對于鰱鳙來說還是從整個水庫的中上層來的,對于釣者,6米3的桿子也快釣底了,所以,在大壩上釣微離底也許是恰到好處的。這個就不叫釣底,還叫釣浮,所謂釣浮,不是你線的長短,而是鰱鳙在水中的感覺和位置,這是第五個原則。

釣鰱鳙的水深大多集中在半米至一米五的樣子,拋竿釣的遠就從五十公分、七八十公分開始找;手竿釣的近,先釣一米、一米五的樣子,再強調一遍這些只是我個人的操作習慣當魚口不好時,我們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如果是風向、風力、溶氧問題,可能都不用擼浮漂找魚層了,直接換個釣位效率會更高。
找魚層夏季多半從淺開始找起,使用手竿建議用短而粗壯的大吃鉛浮漂,你可以釣一漂深、兩漂深或者一米。當沒口時浮漂上移,每次移動的距離以整只浮漂的長度為單位,每找一個新的水層一定要多抽幾竿,確定沒信號再繼續若雙餌觸底還沒動靜,就把浮漂推到最初位置,重復上述動作,操作兩三次沒有明顯效果,那就是釣位本身的問題了。
想釣鰱鳙首先要知道六大要素,氣溫,氣壓,狀態,頻率,層次,味型。氣溫是30-40度很好釣低于25度也行只是難度加大。氣壓是850以上吧,狀態是來魚之前可以東西各拋幾竿增加誘魚面積,來魚后可以適中拋準點,不在東西各幾竿了,下沉的餌料要讓餌料有下沉誘魚,上層餌料漂浮誘魚,縱向擴散的效果。頻率是來魚之前控制在三十秒左右霧化完,三十秒左右就拉桿(拉桿要像中魚那樣的力度,用這個力度來讓魚鉤上未及時霧化完的餌料瞬間爆炸形成霧化區),來魚之后將餌料打柔,讓餌料控制在兩分鐘左右霧化完,這樣即能節省餌料又有充足的時間讓魚上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