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彗星具有長長的、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尾巴;而小行星則多位于火星與木星的軌道之間,是黯淡的太空巖石。不過,近期的研究發現,二者的差別可能并沒有那么顯而易見。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很像彗星的小行星,也發現了像小行星的彗星。來自臺灣中研院天文所的行星科學家謝宏立說:“我們已經見證了一次又一次的發現,表明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彗星通常被認為是由冰和塵埃塊組成,常被稱為“臟雪球”。它們具有揮發性的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碳、氨和甲烷等,形成于遠離太陽的地方,因為那里溫度足夠低,使這些化合物能夠存在。彗星的軌道很長,周期范圍可以從幾年到幾百萬年。大部分時間,彗星都位于海王星軌道之外,幾十年甚至上千年才靠近太陽一次。在接近太陽的時候,彗星的冰會升華變成氣體,與塵埃一起散發成為慧發。在太陽風等離子的作用下,從慧發剝離出來的氣體、塵埃和帶電粒子會形成線性延展的彗尾。
另一方面,小行星主要由巖石和金屬組成,其密度比彗星大得多。在46億年前形成之后,小行星就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它們大部分位于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在較為穩定的圓形軌道上運行。盡管存在差異,但小行星和彗星還是有一些共同點。不久前,它們都迎來了人類航天器的造訪:歐洲空間局的“菲萊”登陸器上個月首次登陸了一顆彗星;而在2005年,一艘日本的航天器在一顆小行星上著陸,并帶回了小行星表面的樣品(12月3日,日本又發射了一個前往小行星的探測器)。
在好萊塢電影中,二者也經常亮相。1998年的兩部太空災難電影,《天地大沖撞》(DeepImpact)和《世界末日》(Armageddon)分別描述了地球面臨彗星和小行星撞擊的故事。近年來,科學家發現二者具有一些更加令人困惑的相似特征。卡耐基科學研究所(位于華盛頓特區)的行星科學家斯科特·謝潑德(ScottSheppard)稱,大約10年前,研究者發現小行星帶中的一些物體會像彗星一樣,噴出氣體和塵埃。
斯科特·謝潑德和雙子座天文臺的查德·特魯希略(ChadTrujillo)宣布了最新的發現,他們探測到一顆已知位于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具有淡淡的尾巴。迄今為止,科學家發現了13個這樣的天體,并昵稱其為“主小行星帶彗星”,或“活躍的小行星”。按照這一數字,謝潑德估計主小行星帶上可能有上百個這樣的物體。與一般的彗星不同,這類天體很可能是因為旋轉速度太快,塵埃被甩出而形成了尾巴。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小行星之間的撞擊,會把表面下的冰暴露出來,然后冰升華產生氣體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