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吉思汗陵墓在哪里至今無人可以確定,有的只是各種推測。成吉思汗陵墓的四個可能的地點,分別為:1、位于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3、位于蒙古國的杭愛山;3、位于中國寧夏的六盤山;4、位于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鄂托克旗境內的千里山。不過,這四個地點,也只是歷史學家的推測,并未在這些地方發現成吉思汗的陵墓位置,更不用提陵墓中埋藏的稀世瑰寶了。

據說,成吉思汗最忠心耿耿的將領遵循“密不發喪”的遺詔,把遺體運回故鄉,下葬到趕造好的陵墓中。葬后,又出動上萬馬匹來回奔跑,將墓地踏平,然后植木為林,并以一棵獨立的樹作為墓碑。隨后,為首的將領命令800名士兵將造墓的1000多名工匠全部殺死,而這800名士兵旋即也遭滅口,這一“天”字號機密最終被帶進了墳墓。
為便于日后成吉思汗的親人能找到墓地,負責埋葬的將領在墳上殺死了一只駝羔,將血撒在其上,并派騎兵守墓。等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長出以后,墓地與其他地方無異時,守墓的士兵才撤走。子女如想祭拜成吉思汗,就讓當時被殺駝羔的母駝作向導,駱駝有辨識自己血親的天性,其駐足悲鳴的地方就是大汗墓地。
有史料記載,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經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樹下靜坐長思,而后忽然起立,對手下隨從說:“我死后就葬在這里。”南宋文人的筆記中也記載,成吉思汗當年在西夏病逝后,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獨木棺里。所謂獨木棺,是截取大樹的一段,將中間掏空做成棺材。獨木棺下葬后,墓土回填,然后“萬馬踏平”。
另有資料記載,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脈所在的清和縣三道海附近的依據是有考古專家在該地發現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測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證之一是馬可·波羅在他所著的《馬可·波羅游記》中寫道:“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勒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將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為殉葬者”。
在寧夏六盤山的依據則是,有記載說,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時,攻打西夏時死于六盤山附近。有考古專家據此認為,按照蒙古族過去的風俗,人去世3天內就應該處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為的是怕尸體腐爛,靈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后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