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承嗣是憂憤而死。武則天專權,他建議誅殺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立武氏宗廟,并要求武則天立他為太子,遭到狄仁杰等人反對。長壽元年(692),罷為特進,后憂郁而死。

武承嗣與武則天是姑媽與侄子的關系。武則天在剛當權時,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選擇重用自己的親屬。武承嗣因此而被起用踏入官途,承襲祖父的爵位,被任命為禮部尚書,之后利用關系爬上宰相之位。然而身在宰相這個要職多年,他卻沒有做出什么相應的貢獻,只顧爭權奪利,阿諛奉承,排除殘害那些與自己意見不合的忠臣,做盡了腐敗之事。
為了爭做太子,武承嗣除殘酷迫害反對者外,對武則天及其寵臣極盡阿諛之能事。長壽二年(693年)九月,武承嗣率5千人上表,請加尊號“金輪圣神皇帝”;延載元年(694年)五月,武承嗣又率二萬六千余人,請加尊號“越古金輪芒神皇帝”。武承嗣等兩次請加尊號,武則天都接受了,并高興得大赦天下。
從垂拱元午(685年)至天冊萬歲元年(695年),武則天寵信薛懷義(即馮小寶),神功元年(697年)以后,武則天寵相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承嗣、武三思兄弟,對薛懷義“皆執僮仆之禮以事之”,“懷義欲乘馬,承嗣、三思必為之執轡。”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他們“爭為執轡,謂易之為五郞,昌宗為六郎”。
武則天對武承嗣很信任,她覺得武承嗣等人的“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也有道理,所以在立子、立侄為太子問題上,長期猶豫不決。可是,在朝廷大臣李昭德,狄仁杰、吉項等人的不斷勸說下武則天終于做出立子不立侄的最后決定。武承嗣因為做太子的幻想徹底破滅,憂憤而死。贈太尉、并州牧,謚日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