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家有三個兒子,老大叫金吒,老二叫木吒,老三叫哪吒。哪吒原型是“努扎爾”、“那咤”從古波斯拜火教傳到印度,再從古印度佛教傳到中國,本是佛護法神,后逐漸演變成道教的哪吒。哪吒二字呢,也是音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大概有人覺得哪吒一個人太孤獨,漸漸就出現了兩個兄弟陪伴他,按照中國傳統五行學說取名,先金后木。

很多人都說魔童哪吒的改編讓哪吒失去了反抗父權的精神,是閹割的哪吒。哪吒的原型是一尊兇神,在封神中,李靖說哪吒生于丑時,太乙真人道:此子生于丑時,正犯一千七百殺戒。后來哪吒的形象逐漸少年化秀氣化,性格也從原來的邪、傲、兇變成了現在的智、忠、勇,但改來改去還脫不了“割肉還母、剔一聲骨”還父”的悲劇情懷。好像沒這么一個橋段,就不足以體現龍族之惡,不足以體現李靖之懦,不足以體現哪吒之委屈一樣。
反觀魔童里,同樣的初生時桀驁不馴,邪氣凜然,兇殘暴虐,但經過李靖夫婦和太乙真人的關懷和呵護,哪吒逐漸明白了親情的重要性,也學會了控制自己殘暴的天性。這里的龍族不再惡,只是為了追求自由,敖丙寄托了全村的希望;李靖不再懦,成功塑造了一個父愛如山的慈父形象;哪吒也不再單純是委屈,而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瞬間逼格就不一樣了,人物形象立體,一些性格上的硬傷也變成了天命。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直在強調顛覆傳統,打破成見。導演和編劇用了四年的時間打磨出來的劇本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尊重史料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尤其是在核心價值體系層面完成了很好的轉變。又能讓人哭又能讓人笑還能不斷腦補他們之間的各種故事。
微博有網友評論說:”縱觀中國古代神話,能擔得起離經放縱的,一是大鬧天宮的猴子,一是鬧海屠龍的哪吒。但稱得上悲劇的,約莫也只有這兩個——一個五行山下壓了五百年,揭了封印戴上金箍,無悲無喜,拜佛西天,喚孫悟空;一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塑了蓮身、站上火輪無怨無恨,封神南門,號三太子。這塵世最擅長的事,大抵就是抹殺疏狂者的落拓、磨平豪縱者的傲骨、斬滅叛世者的孤妄。”
早在2000年,今何在大大寫《悟空傳》的時候,就已經把孫悟空和哪吒這兩個角色的悲情點了出來。我甚至黑化去想,如果六耳獼猴將孫悟空替換,如果蓮花法身里注入了意念,重生的孫悟空和哪吒,還是原本那兩個孤傲于天地的英雄嗎?不過是一個封號的斗戰勝佛,一個天庭的中壇元帥,像是提線木偶般,最終還是認了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