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宗李誦之后的皇帝是唐憲宗李純。公元805年,太子李誦即位,就是唐順宗。唐順宗患有中風病、不能說話,因此常居深宮,并以簾帷遮擋,親信宦官李忠言和昭容牛氏侍奉身邊,百官奏事,就由他倆幫助處理。唐順宗當太子時,東宮侍讀王叔文、王伾常與他議論時政,很得他的信任。

他即位后,任王叔文為翰林學士,王伾為左散騎常侍及待詔。王叔文、王伾掌據朝政,替唐順宗出主意,支持唐順宗實行政治改革。朝臣中,柳宗元、劉禹錫、韓泰、韓曄、陳諫、凌準、程異、韋執誼等都參與其間。
唐順宗即位后不久,就下令免去民間對官府的舊欠,停止地方官的進奉和鹽鐵使的月進錢,減低鹽價,取銷宮市(即皇帝的手下人對市場貨物的搶掠)。又宣布貪官京兆尹李實的貪污罪,貶為通州(今四川達縣)長史。王叔文還兼任度支及鹽鐵副使,唐順宗和王叔文等進一步籌劃奪取宦官的兵權。
唐順宗的這些改革,自然引起了宦官和一些朝官的反對。四川節度使韋皋以唐順宗有病為名,上表請太子李純監國,宦官俱文珍等和反對改革的朝臣結合起來,擁立太子李純為皇帝,唐順宗被迫退位稱太上皇。
唐憲宗李純,原名李淳,被立為皇太子以后改名。他是唐順宗長子,大歷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出生在長安宮中。憲宗即位以后,經常閱讀歷朝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憲宗以祖上圣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都是很晚才退朝。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相關主體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長期以來,唐朝皇帝得到評價較高的有三人:太宗、玄宗、憲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