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華沒有去世。只是退休了是網上的誤傳。汪文華現在還在為節目不斷的努力著。在節目上,汪文華和同事們總是反復打磨、步步攀升,不斷創新、確保名牌。在他們看來,變,是時代的要求;改,是成功的出路;新,是創造的結果。讓觀眾得到美好的藝術享受,是《曲苑雜壇》一貫的目標。作為欄目的主持人,汪文華牢記臺領導的要求,主持風格一貫追求親切、平實、自然、大氣,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這是一個人才競爭的年代。對電視事業而言,誰擁有一流的人才,誰就能做出一流的節目,誰就能擁有一流的電視觀眾。

汪文華說:“我們依靠能人,團結老人,培育接班人,全力以赴推出一茬又一茬的新人。也許,這就是許多年來《曲苑雜壇》之所以受人喜愛的原因之一吧。我們在全國各地擁有一批專業作家,還建立了很多創作基地,有一大批《曲苑雜壇》的愛好者和熱心人做我們的后盾。
1991年底,本來在中紀委干得挺好的汪文華突然想嘗試另一種生活,也許是出于對電視的偏愛,她選擇了中央電視臺,創辦《曲苑雜壇》和《電視書場》這兩個欄目。由于人手少,從策劃、選題、選演員,制作節目再到人物塑造、燈舞服裝、上機切換、錄制合成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她全都親自去做,面對新的競爭,她時時感到一種危機。她深知要想把節目做好,節目制作人的素質至關重要,所以,不管平時多忙多累,她每天都要抽出時間來學習。
曾經走上熒屏的《曲苑雜壇》被觀眾贊為“大有生氣”,揉進MTV手法的彈詞開篇、場景極美的琵琶彈唱,傳統的藝術精華和現代的表演方式令觀眾開懷而笑,稱奇不已。這些節目之所以叫得響,除了精妙的創意外,還靠了演員們出神入化的表演。多年來,《曲苑雜壇》推出一批又一批“新面孔”,這些“新面孔”很快就被觀眾認可并為社會吸納。所謂“靈芝在山,珍珠在海”,汪文華等為尋找新人、新節目遍訪各地。腳踏實地的精神和獨具藝術的慧眼,給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欄目賦予了時代的動感和青春的活力。
汪文華當過兵,后來又考入了空軍政治部文工團。1991年,文藝兵出身的她才調入中央電視臺,主持《曲苑雜壇》。眾所周知,曲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而雜技是文藝百花園中最具大眾化的一朵奇葩。兩者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這方面,中央電視臺的《曲苑雜壇》欄目有著一些先天優勢。但“得天”不一定就能“獨厚”。先天的優勢如果沒有后天的“調理”,仍然成不了氣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