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是神話故事。這部神話小說所幻想虛構(gòu)的絕大部分故事情節(jié),都是神話;所描繪塑造成功的大批藝術(shù)形象如孫悟空、豬八戒、紅孩兒、牛魔王、鐵扇公主等,都是神話人物。

明代具有神話色彩的小說,共有三部:一部是吳承恩的《西游記》,一部是許仲琳的《封神演義》,還有一部是余象斗編的《四游記》。但是能稱為神話小說的,只有《西游記》一部,其他兩部,有些個別情節(jié),可以當(dāng)做神話考察,至于名稱要用“神話”一詞去概括則嫌太過,為了實事求是,仍只好用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的擬名,暫名之為神魔小說。
吳承恩的《西游記》,說它是神話小說,有兩大原因:一是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居于全書最主要地位、貫徹始終的神話英雄人物孫悟空;二是它是演化小說,是根據(jù)民間傳說的積累逐漸演化而來,包括孫悟空形象的創(chuàng)造。由此二因,我們認(rèn)為《西游記》名正言順地應(yīng)該享有神話小說的聲譽(yù),而此所表現(xiàn)的一切,也應(yīng)該理直氣壯地被視為后世產(chǎn)生的新神話。
先說第二個原因。在宋人話本小說《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里,我們可以看見,作為孫悟空形象雛形的猴行者,已經(jīng)登上了小說的舞臺。但是這個猴行者,雖然具有神通法力,卻還只是秀才般的文縐縐的模樣,缺少“神變奮迅”(魯迅語)的精神。而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則是既有法力神通,又具神變奮迅的精神,因而被成功地塑造成為一個新鮮活潑的藝術(shù)形象,幾百年以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王國維跋云:“書中載元奘取經(jīng),皆出猴行者之力,即《西游演義》所本。又考陶南村《輟耕錄》所載院本名目,實金人之作,中有《唐三藏》一本。《錄鬼簿》載元吳昌齡雜劇有《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其書至國初尚存。《也是園書目》有吳昌齡《西游記》四卷;《曹楝亭書目》有《西游記》六卷;《無名氏傳奇匯考》亦有《北西游記》云。今用北曲,元人作,蓋即昌齡所撰雜劇也。今金人院本,元人雜劇皆佚,而南宋人所撰話本尚存,豈非人間希有之秘笈乎?”觀上所述,知道在吳承恩撰寫小說《西游記》以前,從宋、金、元直到明代初年,已有相當(dāng)多的小說、戲劇作家,在他們的小說、戲劇著作中,為吳承恩《西游記》提供了寫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