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bòji]是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簸箕的品種有大簸箕、小簸箕,還有凈物簸箕。凈物簸箕是介乎大小簸箕之間的一種小型簸箕,沒有撐角,主要是裝物時用。隨著生活用途的多樣化,編織者也生產出一種變型的簸箕。這種簸箕三面立起,一面敞開,況且有舌頭,用以“吐廢物”,而這種變型的簸箕叫笸籃,有似我們日常應用的洋瓷臉盆。

從容量上看,有大笸籃、小笸籃,從形體上看,有正方形笸籃、圓笸籃、長方型笸籃;從用途上分有盛饃笸籃、針線笸籃、旱煙笸籃等。笸籃的做工較之簸箕簡單點,但工藝更講究,還加了一道涂染、勾畫的工序。鳥魚花草等繪于其上,了了數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故而笸籃不僅是家庭生活的日用品,而且還是一個民間藝術產品,在開發其使用價值的同時,也賦予其藝術生命力。
畚箕是用木、竹、做成的一狀盤,通常短把,用以收運從地板上掃除的,撮垃圾、糧食等的器具,它一般用作農用工具。有三種物品被稱作簸箕,一是一種鏟狀器具,用以收運垃圾。二是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紋,指紋的一種,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中間成封閉圓形的謂之“籮”(民間多稱為“斗”),如果開口延伸出去謂之“簸箕”,斗和簸箕被賦予神秘的占卜色彩,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段話,一斗窮,二斗富,三斗四斗賣豆。另外還有叫做簸箕板的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