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是水龍,被認為是主江河的。而龍是通稱,如果有特指,應該是翻騰在云里,負責主雨的。蛟龍即蛟,是古代神話中的神獸,擁有龍族血脈的水獸(包括魚蛇等水族)在朝龍進化時的其中一個物種,只要再渡過難劫就可以化為真龍,都有強大的力量。形狀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小角名虬,小者名蛟。蛟龍若遇雷電暴雨,必將扶搖直上騰躍九霄,渡劫后方可化龍,因此龍是蛟龍變化前的原型。

蛟,龍之屬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即蛟去。――《說文》其中有虎蛟。注:“蛟似蛇四足,龍屬。”母龍曰蛟。――《抱樸子》。義興水中有蛟。(蛟,這里指鼉,鱷一類的動物。)――《世說新語·自新》又如:蛟虬(蛟與虬。虬:古代傳說中一種有角的小龍。亦泛指水族);蛟螭(蛟龍。螭:傳說為蛟龍之屬的一種動物);蛟兕(蛟龍與兕牛)。又有古書說是無角龍蛟,龍屬。無角曰蛟。――《韻會》乘六蛟兮蜿蟬。―-《九思·守志》。
龍是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龍代表著神圣皇權,統治四海之力。形狀為身體細長,似蛇形,身尾不分,末尾有鰭。頭部似鱷魚,整體較瘦長。分為有翼、無翼兩種。有的角似牛角,細長,前端略帶弧形。上下顎等長,上下唇分別向上下翻卷。分為有無兩種,翼為鳥翅形。獸腿,短粗。足部分為獸、鷹足兩種,三趾。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為龍,大者稱龍。
龍是正義化身,炎黃子孫賦予龍諸多美好善良之心性。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傳說小白龍曾因行雨救民而得罪玉帝,為懷念小白龍的恩德,民間將二月二定為春龍節,焚香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傳統的春節,也于此日正式結束。龍可代表英雄。龍之形象幾乎活躍于各個層面和領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是理想中英雄之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