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楊家七子就只有楊延玉一個人隨父出征了。“七子去六子回”的真實含義就必須要露出水面了,再不能當成簡單的來說明了!因為“七子去六子回”這句話,實則暗含了更加深層的意思。
1、從官職上來說,楊延昭有實權有官職,而其余幾子(除戰死的楊延玉)卻沒有實質性的官位。只是,多了武將散官的虛銜。例如:殿直一職就屬于武將散官稱謂,供奉官則屬于不在官員編制外的特殊任官。
2、這說明一個問題:楊延昭是有很不簡單的經歷和故事,這才能符合楊家精神,符合《楊家將演義》中的“七子去六子回”給楊延昭的定義。
3、楊延昭的戰績牌亮了:楊業在世時,經常帶楊延昭這個兒子隨軍出征。在公元976年~公元983年,被選為供奉官。后來楊業受命攻打應州、朔州時,楊延昭擔任宋軍先鋒官,奮戰于朔州城下,隨后楊延昭被宋廷任命崇儀副使職外,加任景州知州。
4、宋真宗即位后,曾多次向楊延昭尋求安邊、守邊之策,并多次委以重任;直到公元1014年楊延昭病逝,北方的契丹在他鎮守邊防的二十多年里,也因畏懼楊延昭,稱他“楊六郎”。并且,真宗皇帝也稱他有“治兵護塞有父風”。(出自宋史·楊延昭傳)
5、楊家七子史料中的記載,只有楊延昭有后代(即楊文廣)。同時,楊家將中的確只有楊業、楊延昭被著書立傳,名垂千古。
6、從這幾點來講的話,楊延昭是唯一的一個,符合在“七子去六子回”這句俗諺中“六子回”位置的人,這是他的其他幾位兄弟無法替代的。至于,與其父一統戰死的楊延玉雖然符合了其他的條件。但是,楊延玉卻唯獨不符合“回”字的定義。
7、這恐怕才是演義中,那句“七子去六子回”所要表達的含義,即楊家真義(精神):借歷史上有突出貢獻的楊延昭盡忠報國、滿門忠烈、功勛千古的事情。來告訴后世子孫他們在演義中的悲壯式英雄傳奇,在歷史上正無時無刻的不在發生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