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于古老的上巳節和寒食節迎春之節。清明之神,即青神(東帝青,亦即華夏古代諸神系統中的春神。古俗在夏歷三月八日(巳日)舉行上巳節。上古華夏在此節日祭祀高媒舉行踏青、祓禊(臨河洗浴)等迎春活動,其俗由來甚為久遠。
1.漢代以前,迎春的節日在夏歷三月。至近代,則改為陽歷4月5日前后。此系源自古天文學所推算太陽到達黃經15°時。故現代的清明節,是在現在公歷的4月,4日、5日、6日三天中的一天。而在古代,清明節是夏歷三月的節氣,時間約在夏歷三月初(初三至初八日)。初八日——就是所謂的“上巳”之日。
2.清明節的來清明節推行于春秋時是晉文位后為正道之士介子推而推行的。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視之為迂腐,然則體現了正道之義。介子推的行為并非忠君而是愛國,以后世儒家評價必為“忠君之典范”,而成為中國儒家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這實在是對介子推之毀譽啊.
3.據傳始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仿效,日祭祖掃墓,歷代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清明節,兼具自人文兩大內涵,既二十四”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