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傳統食俗。粽子多用于祭祀、祭神。由于祭祀屈原納入端午節的節俗活動中,粽子也從初夏的節令食品演變為端午節食俗,以表明人們祭祀屈原的特別方式。隨著端午節中屈原核心地位的確立,包粽子、吃粽子成了端午最佳性的節日習俗。

1.粽子是我們祖先的發明,據專家考證:粽子從創制至今,至少已有上萬年歷史,在炊具沒有被發明之前,已經有了粽子。可見,粽子是早于粥、飯便已出現的古老食品,它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有著豐厚的歷史沉淀和文化底蘊。嘉興市稻作文化發祥地。
2.據記載,早在古代就把米用植物葉子包裹起來,投入火石沸水中待熟后食用,這可能就是傳說中嘉興最早的粽子了。到了民國初年,幾個原以彈棉花為業的蘭溪人,在張家弄創辦五芳齋粽子店的傳奇故事,更是家喻戶曉。近年嘉興粽子產業更是發揚光大,成為嘉興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
3.屈原從南北朝以后,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未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而后,據古書記載,是屈原托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后來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