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條掛壁公路中,位于王莽嶺的昆山掛壁公路是最為“兇險”的。1992年西省實施“村村通”1653工程,為解決陵川縣古郊鄉昆山村民的出行難,決定在王莽嶺北面給昆山村民開條南行出路。7個包工隊同時作業,在山頂固上纜繩,將工人吊到山腰開洞,分段施工,快速打通了昆山掛壁公路。新開的掛壁公路未加整飾,路面凸凸凹凹,洞頂垂石嶙峋,側窗齜牙咧嘴,寬度又有限,只有農用三輪車蹦蹦跳跳從洞中鉆過,配合著犬牙交錯的危石險崖,給隧道畫足了荒涼悲壯的色彩。

2009年,當地相關主體投資對把昆山掛壁公路升級改造為一條旅游公路,不僅解決了沿線群眾出行難問題,更重要的是將王莽嶺、昆山景區與河南萬仙山等景區連接起來,對當地旅游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昆山掛壁公路施工條件十分惡劣,全線六分之一工程需要在懸崖峭壁上施工。為盡量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施工單位重點對原有的長達2500米的昆山公路掛壁洞進行了改造利用。采取人工排險、砌筑防護墻、加固邊墻、洞頂噴漿等安全措施。使昆山掛壁公路成為一道既驚險又相對安全的旅游風景線。
昆山隧道的長度約有3000多米,大體從山頂的懸崖邊上,逐步延伸至山腰下,尾端則是在山體平穩段修建的連接公路。公路貫通后,由于沒有做后期處理,整個隧道到處是凹凸不平的山石路面,僅供大功率、小型化的柴油農用車進出。直到本世紀初,當地相關主體才對昆山隧道進行大范圍修整,路面鋪上了水泥,隧道內壁也進行噴漿加固,沿懸崖一側還修葺了防護墻,公路也向普通游客正式開放觀光旅游。
正因為昆山隧道是在懸崖峭壁上修建的,人們從遠處看隧道公路,就猶如懸掛在山腰間一樣,所以便有了“掛壁公路”這一名稱。隧道臨山崖間開鑿的工作面,現今成了隧道白天采光照明,游人通過這一側欣賞風景的“窗口”,雖說每個“窗口”并不規則,但山腰間一扇挨一扇的石窗,確實讓掛壁公路多了一份神奇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