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都城是長安,不過洛陽的地位也很重要。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是為了鞏固統治,其二則是因為糧食供給問題。自西周以來,幾乎每一個強勢王朝都比較重視洛陽的作用。洛陽不僅位于天下之中交通方便,而且還有利強勢王朝向四周發散影響力。因此,盡管西周立都于鎬京(今西安附近),但卻依然將洛陽定為“第二首都”。

歷史發展到隋朝前后,因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兼之人口的快速增長,造成了本地糧食供給不足的現像。因此,在隋文帝時期每當關中發生糧食危機時,都會出現饑民“就食”他鄉的狀況。所以在隋煬帝楊廣即位后,才會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大運河,不僅溝通了南北漕運,而且還將運河貫通至洛陽。從而使其他地區的糧食可以源源不斷的運往洛陽,并再從洛陽轉運至長安。
唐朝建立后,也依賴于大運河為長安補充糧食等物資。然而受地勢的影響,所以從洛陽向長安轉運糧食并不方便,往往需要花費巨大成本,才能滿足長安城幾十萬乃至上百萬人口的需要。因此,唐朝便不得不重視洛陽的地位,也同樣將其視為“第二首都”。甚至在武周時代,將統治中心放在洛陽。所以,作為“東都”的洛陽,在唐朝的地位相當重要!而這不僅是統治者出于鞏固統治的需要,也是因為受制于關中地區的糧食生產不足之所迫!
反觀長安,安史之亂后,長安城雖然也遭到了破壞,但都城的基本規模仍在,宮室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壞,尚未傷及元氣。甚至唐朝末年朱溫要挾唐昭宗遷都洛陽時還令長安居人按籍遷居,徹屋木,自渭浮河而下。可見安史之亂對洛陽的破壞程度有多大。所以盡管洛陽周圍水脈豐富,土地平曠,但是對于唐朝這個民族融合戰亂四起的王朝,遠不如長安合適,這也就是為何兩次遷都都走向滅亡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