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起,龔琳娜就作為苗苗藝術團的小演員走遍天下。16歲時,龔琳娜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附中,跟隨鄒文琴老師學了7年民族聲樂。可以說,龔琳娜的音樂之路,是非常順暢的。然而,也正是青歌賽獲獎,讓龔琳娜堅定的音樂之心產生了迷茫。民族唱法的模式化、作品的雷同化、民歌歌手的同質化,都讓龔琳娜覺得很痛苦,千篇一律的妝容和技巧,讓龔琳娜很快獲得了掌聲,得到了很多錢,但迷失了內心的自己。

直到她認識老鑼,老鑼懂她的音樂,懂什么是國際化,懂什么是心靈自由、嗓音自由、自我自由。她的藝術需要成長,她的音樂更需要從中國舞臺走向國際舞臺,老鑼教會了她,自信永遠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走自己的路,把音樂做好,這里面可能會有難,會有不順,可是最終還是會順的,要堅持,不要用外表和技巧贏得觀眾,而要真正的音樂本身。
龔琳娜辭掉民族樂團的“鐵飯碗”,和老鑼一起游走歐洲八年,窮過,被排斥過,更曾因為在西方的舞臺上演唱中國人最喜歡的高音,嚇得前排觀眾往后退。可這一切,龔琳娜從來不后悔。她明白,破繭成蝶時刻的撕扯,從來都是疼痛的。她沒有整容臉,也沒有水蛇腰,但不假唱,不媚俗,堅持真實的自己,就是讓眾生迷倒的她自己。
雖然早先在業內已有名氣,但龔琳娜還是依靠網絡最終走紅,這種成名方式是否太低檔?龔琳娜表示根本不會,反而“很開心”,“以前民樂都是四十歲以上的人才喜歡,現在不少年輕人通過《忐忑》也開始關注民族音樂了,我很開心。”她的德國老公、《忐忑》曲作者老鑼也來幫腔:“只要年輕人不喜歡,我們的音樂就不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