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喜順走是因為老帥張作霖已經去世了。電視劇《少帥》中我們除了回顧當年的真實歷史故事之外,還看到了很多的人性的一面,比如張作霖的貼身護衛(wèi)趙喜順,這個人可以用忠心兩個字來形容這個人所做的事情。該劇運用倒敘的手法細膩講述少帥張學良(文章飾)備受爭議、跌宕起伏的一生,其中,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李雪健飾)無疑是張學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本劇對張大帥也是給予了濃墨重彩。

《少帥》由中國著名導演張黎執(zhí)導,作為一名有情懷、有格調、有藝術追求的“國寶級”年代戲導演,張黎曾執(zhí)導過《走向共和》、《圣天門口》、《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孔子春秋》、《大清鹽商》《四十九日·祭》等一系列高口碑的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
而值得一提的是陳良有幸得導演垂青參與演出以上多數(shù)作品,成為了張黎導演的御用演員了,其中由張黎監(jiān)制韓曉軍導演的《大清鹽商》中的管夏與少帥中的趙喜順頗有些相似,《大清鹽商》中的汪府管家管夏亦是汪朝宗(張嘉譯飾)的忠仆。
談起兩個角色陳良坦言,兩者即有共性又各有不同的特性。共性是忠誠:忠是絕無二心,誠是有一不說二。不同之處:管夏善計偏文氣,喜順心細帶匪氣。在創(chuàng)作初期和導演溝通角色,黎叔給喜順的角色定位是在考慮和處理任何事情上,都以老帥和帥府的安危興衰為唯一前提,且不會有一絲一毫是為自己在計算。既忠且誠,又喜有順!
《少帥》里趙喜順這個角色可能是張作霖和張學良時期的侍衛(wèi)譚海。譚海作為在張作霖和張學良身邊時間最長的保鏢,長期都是他主持帥府的安全保衛(wèi)事務,可以稱得上大帥府的第一保鏢。在1954年,譚海死于腦溢血。去世后,家屬在清理譚海遺物時發(fā)現(xiàn),在他臥室內懸掛的一幅油畫后面密密麻麻貼滿了一張張已經發(fā)黃了的剪報,都是抗戰(zhàn)后報紙上刊登的有關張學良的消息。
而在《少帥》劇中,趙喜順這個人物一生跟隨老帥張作霖,張作霖逝世后悲涼地離開了大帥府。喜順這個角色在劇中沒有太多的理想抱負,更沒有什么野心和算計。他在處理任何事情上,都以張作霖和帥府的安危興衰為唯一前提,展現(xiàn)了忠肝義膽的主仆之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