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僅是指從清朝同治年間到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內,中原地區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關東主要指山海關以東,即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四盟市(蒙東源于關東),今泛稱“東北”,明朝俗稱“關東”,清朝稱之為滿洲東三省。

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闖入東北。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朝相關主體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關東,此為“闖關東”來歷。
公元1855年,一場罕見的水災襲擊了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地區。大水沖垮了大運河,漕運不得不改道海上。依靠漕運生存的人們不得不面臨嚴重的生計困難,加上晚清時期的各種苛捐雜稅,進入土地相對遼闊,人煙相對稀少的關外地區,成了當時破產農民的一個自我救贖的主要途徑。
闖關東的人以山東人和河北人居多,從清初到民國年間,內地闖關東的人數達到了3000萬人次,多數是因自然災害和戰亂而迫于生計的人們。他們從內地到關東需要克服種種困難,不是飄洋過海,就是跋山涉水。他們鉆山林、涉河流、挨饑餓、斗野獸、避土匪……突破重重險阻,最終來到關東大地上為了生存而謀生。
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跑緬甸,是中國近一兩百年來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但幾乎都是為生活所迫而背井離鄉的歷史。走西口,基本為山西、陜西一帶,遇到災年時,到內蒙古河套平原、包頭一帶謀生的經歷。闖關東,多為山東人到東北開荒種地開礦的經歷。下南洋,則是福建、廣東、浙江等地沿海漁民群眾,乘船走海路到東南亞國家謀生的經歷。距緬甸,則是云南滇西滇南一帶的各族人民,以跑馬幫的形式,到緬甸、老撾等國經商謀生的經歷。
當然,下南洋還附帶有跨美洲的經歷,就是160年前,廣東、福建等地沿海人民,到美洲、主要是到美國,大量勞工參加修建美國跨洋鐵路的事。不管是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還是跑緬甸,第一代移民都是極為艱難的,經過兩三代人的努力,以中國人民的勤勞、堅韌,都在當地站穩了腳跟,還有很多人在當地都很有建樹。